唐映红:别骂老男人了,“迷之自信”与年龄无关
文 | 唐映红
三年前,应大象公会的邀约,写过一篇介绍“失踪白种女人综合征”(Missing White Woman Syndrome,MWWS)的文章。所谓“失踪白种女人综合征”,指的是如果一个读者或者评论家仅仅从美国的媒体上来观察和蒐集失踪人口的现象和数据,那么他一定会得出一个印象:漂亮的、白人女性是最容易失踪的一类人。
事实上,根据美国FBI的犯罪信息中心(National Crime Information Center,NCIC)的统计,2010年美国失踪女性人数为355,243;失踪男性人数为337,660。失踪女性人数比失踪男性人数大概多了5%;但从媒体报道的覆盖来看,失踪女性获得的报道数倍于失踪男性。
除了性别,种族是另一个容易被媒体倾向性报道的因素。NCIC统计数据显示,2010年白人和西班牙裔失踪人数为418,859。尽管NCIC没有单独发布白人女性的失踪统计数据,但不难算出,失踪的白人女性大约占据了失踪人口的30%左右(这还没有剔除部分不被认为是白人的西班牙裔失踪人口),但她们获得的媒体报道覆盖比例却超过90%。
换言之,失踪的白人女性在全部失踪人口的占比,并不比现实生活中白人女性在社会总人口中的占比更高。但是,媒体大量的报道集中在失踪的白人女性上,营造了白种女人更容易失踪的假象。
这种现象其实并不罕见。像在中国大陆,如果仅仅通过媒体报道来观察和蒐集社会中的婚配现象和数据,那么将轻而易举地得出中国社会女多男少,特别是都市“三高”女性严重过剩的印象。道理很简单,大篇幅关于“剩女”的报道超过9成集中在都市的“三高”(高学历、高智商、高收入)女性上;相对地,关于“剩男”的报道则寥寥无几,屈指可数。而事实上中国大陆适婚人口中,社会底层的男性才是绝对过剩,根据人口统计数据,适婚男性比女性多了3000万左右,差不多相当于多出了整个加拿大人口。
同样道理,如果仅仅通过媒体报道来观察和蒐集两性“中年危机”的现象,那么就很容易得出“女人的中年危机是自卑,男人的中年危机是自大”的印象。没错,这里说的就是侯虹斌几天前的文章。在我看来,侯老师文章的立论基础仅仅是基于媒体的报道,而罔顾社会的现实。
例如,要得出“男人的中年危机是自大”很容易。近半个月来,关于某中年公知大V在微博上大言不惭夸口轻松诱奸普通漂亮姑娘的八卦刷了屏。同时,狗仔卓伟的集中爆料其中曝光“有一位老艺术家,非常有名,获奖无数,塑造了很多具有书卷气息的形象。一贯的形象也是一个好老公好父亲的形象,但生活中却以追求女孩子为乐,为了达到目的还要破坏别人恋情”。
也就是说,在侯老师写文章的前一个星期,某公知大V与某老艺术家就占据了同期关于中年男人报道的9成以上,这两个家伙的自以为是、厚颜无耻俨然就成了“中年危机男人”的代表,而同样处于“中年危机”的隔壁老王、对门老张、楼下老江、楼上老姚的鸡毛蒜皮琐屑事完全没有人会注意到。
如果忽略媒体的报道,中国社会的两性中年危机就没有咋呼。一般来说,女人的“中年危机”指的是更年期综合征(perimenopausal syndrome),它首先是一个生理事件。随着女人届近中年,生理上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减少雌性激素的分泌,并由此带来一系列身体和情绪上的反应。加上四五十岁的女人往往面临和承受着更多的家庭和工作上的压力,那么就很容易出现心理上的“危机感”。这跟自卑没什么关系。
至于男人的“中年危机”则更像一个伪概念。心理学的研究发现,男人的“中年危机”是伴随着他们的太太进入更年期而出现。那些娶了年轻太太的中年男人就观察不到“中年危机”;而即使是一个年轻男人娶了个中年太太,只要他的太太进入更年期,也同样可以观察到“中年危机”。因此,与其说男人的“中年危机”,毋宁说他们的“太太进入更年期危机”。
即使是女人的“中年危机”,其中也包含了两个未必有关的成分。一个是更年期生理变化所带来的身体和情绪反应,其实对于大多数女人来说,更年期的这种生理变化带来的身体和情绪反应是轻微的,基本上可以忽略的。只有少数女人会有明显的身体和情绪反应。
另一个成分是压力所带来的心理应激反应,这种心理应激反应也同样会在身体上表现出来,它与年龄没有必然关系。哪怕是一个25岁的年轻姑娘,如果她承受了很大的持续压力,那么她也一样有着明显的心理和身体反应。
客观地说,即使是经验丰富资深临床医生,也很难将一名中年女人因为情绪低落所导致的心理问题简单地归咎于更年期反应还是压力反应。只不过更年期的女人碰巧也是她们一生中压力相对集中的一段岁月:“中年危机”的老公、青春期或青年前期的孩子、衰老的父母、工作上的边缘化、自身身体的不适,等等。
当然,后一种因为压力而带来的心理应激反应本质上与性别无关,男人如果处于持续的高压力情境下,也同样会出现类似的应激反应(当然男人不会出现月经不调)。其实,无论男女,四五十岁都是压力相对集中的一段岁月。
从一个人终身发展的角度来看,25岁以前他就完成了整个人生所有的发育,接下来就是持续的衰老过程。只不过从25岁到50岁是一个相对缓慢的衰老过程;而50岁以后衰老过程会加速。
人到中年,身体开始明显感到不适,压力源一;因为年轻人的崛起在工作上濒临边缘化,压力源二;子女渐渐长大,亲子冲突加剧,压力源三;父母年老多病,需要赡养照顾,压力源四。这几种压力源对于男人、女人基本上是一样的。
如果说,有些中年“老男人”有着迷之自信,这与他的“中年危机”还真没什么关系,充其量是权力感带来的人的异化。像候老师文章中所列举的中年“老男人”迷之自信的种种自大表现,无不与他们拥有的权力有关。某公知大V,微博粉丝超过两百万,凭借他的影响力,骗睡几个傻姑娘当然不难。某老艺术家,国家一级演员,演艺圈前辈,以其名声和形象,追逐几个小姑娘算得了什么。但是,对于绝大多数处于社会中低层的普通中年“老男人”,他们最多感到的更可能是自卑,而断无可能是自大。
王思聪并不老,他也有着迷之自信的种种表现;吴亦凡岂止不老,完全是小鲜肉,他不仅有着迷之自信,还睡粉,这也与他们拥有的权力有关,而和年龄无关。与王思聪同样年龄的街坊贫嘴张大民,他除了满地鸡毛,哪里可能有“迷之自信”?与吴亦凡同样年龄的村里小王,26岁还是童男,按照世界卫生组织的最新标准,端端的只能算是“残疾人”。
说起来,侯虹斌老师是我喜欢的女作家之一;她文章中引的许鞍华也是我喜欢的女导演之一。作为女性作家或者导演,置身在男权的社会里,对于两性境遇的差异更敏感于社会的不公,这些都是难能可贵的女性视角。只是,要把两性境遇的差异,甚至只是想像中的两性境遇的差异仅仅归咎于社会的不公,那就太缺乏说服力了。
【作者简介】
唐映红 | 腾讯·大家专栏作者。
【精华推荐】
·END·
大家 ∣ 思想流经之地
微信ID:ipress
洞见 · 价值 · 美感
※本微信号内容均为腾讯《大家》独家稿件,未经授权转载将追究法律责任,版权合作请联系ipress@foxmail.com